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古琴
人气:1148时间:2022-06来源:重庆出租车票-重庆的士票-天信票务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收藏古琴数量最多、质量最好的博物馆之一。馆藏 45 张古琴经过专家鉴定组鉴定, 8 张为一级文物, 11 张为二级文物, 22 张为三级文物, 3 张为一 般文物,另有 1张琴未定级。其中唐琴 1 张、宋琴 6 张、宋元之间的琴 1 张、元琴 1 张、明代或明代以前的琴 1 张、明琴 12 张、明末清初琴 1 张、清琴 22 张,形成了一个朝代齐全、连续的古琴系列,对于研究古琴自唐代以来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,琴上的题识、名款等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。下举几例进行介绍:
1. “凤鸣”琴
此琴通长 127.7 、隐间 117.7 、肩宽 22.3 、肩 厚 5.3 、尾宽 15.4 、尾厚 4.3 厘米。伶官式,面底 皆桐,薄鹿角灰胎。通体黑漆,牛毛断加流水断。蚌徽,檀木岳、尾,冠角为后配。池沼皆长圆形,有竹贴格,纳音微拱,顶平。足池正当九徽处。此琴从头尾开裂处看内部,无韵沼、声池。
琴底项部篆书琴名“凤鸣” 2 字,其下阴刻 行草四言诗两行:“凤皇来仪,鸣于高岗。文章 瑞世,其道大光。”落款为:“景祐元年春日,清 画堂主人题。”景祐元年即 1034 年。款下一方 章,篆文为“王元颖印”(封三 ∶ 1 ;图一、一一)。
此琴曾经《今虞琴刊·古琴征访录》记载, 时为袁钧所藏。但记断纹为大蛇腹,署“元祐 元年清画堂主人题”则有错漏。又《中国古琴 珍萃》第 100 号亦为此琴,但其记落款为“景 祐元年石湾画堂主人题”,亦误 [1] 。致误原因主 要是此处文字漫漶难识。且二书皆未录四言 诗内容。
藏家袁钧,字朗如,号十三琴斋主,四川仁 寿人, 约生于 1876 年, 卒年应在 1937 年后不 久。据民国《绵阳县志》载,袁钧曾担任过四川 安县、温江的县知事,民国十七年( 1928 年)任 绵阳县知事。他在任期间多有德政,如修堰溉 田万亩,人称袁公堰;又修葺纪念欧阳修的“六 一堂”。善书画,工诗,“藏古琴甚多,因号十三 琴斋主” [2] 。
此琴经简单修整后, 曾作过一次公开演奏,音质极佳,属现存古琴之极品。
2. 卫中正制琴
此琴无名,通长 117.4 、隐间 109.7 、肩宽 18.5 、肩厚 5.4 、尾宽 13 、尾厚 5 厘米。仲尼式,面 桐底梓,鹿角灰胎。深栗壳色漆,漆面有修补 痕,琴面蛇腹断起剑锋,琴底流水断。蚌徽,檀 木岳、尾,雁足底刻成五瓣梅花形。带绒剅角质 轸 7 个,质呈紫色伴青白色半透明状。轸、足为 后配。长方形池沼,有贴格。龙池纳音微拱,凤 沼纳音为长凹槽。龙池内纳音左侧阴刻楷书 “宋庆历道士卫中正制” 9 字。此琴形体大气,制 作精致,断纹美观,保存完好,是一张难得的良琴(图三、四、一二)。
道士卫中正是活动于北宋庆历间 ( 1041~ 1048 年)的一位制琴高手。南宋末周密《云烟过 眼录》卷下载有廉端甫藏“琼响”琴,为“庆历五 年道士卫中正奉圣旨斫,崇宁三年马希亮奉圣 旨重修” [3] 。明代王祎以该琴为名创作了琴曲 《琼响操》,其序谓:“琼响者,古琴名,宋内府故 物也。其腹题云:‘庆历五年臣道士卫中正奉圣 旨斫,崇宁四年臣马熙先奉圣旨重修。’宋既纳 土,是琴亦入贡于元,世祖皇帝用以赐其臣廉 恒阳王。王殁而家废,杭人徐氏以重金购得之, 今复归于嘉兴濮氏。金华王祎为作 《琼响操》,因以贻濮氏。” [4] 可见后人对卫中正所斫之琴的 珍视。但自此以后卫中正所制琴就不见于记 载,故本馆此琴应是现存唯一可确定的卫中正 所制琴。
3. “松石间意”琴
此琴通长 122.5 、隐间长 113.8 、肩宽 20.7 、 肩厚 5.3 、尾宽 13.8 、尾厚 4.8 厘米。仲尼式,面 底皆桐,鹿角灰胎。通体黑漆,光亮如新,发小 蛇腹断、流水断和牛毛断。金徽,檀木岳、尾,带 7 个玉石琴轸和一对玉石雁足 (其中一个断为 两截)。池沼有贴格,其内纳音微拱。琴弦与琴 穗为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所配。
该琴琴底满刻铭文,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 十二则,印章一个,是目前所见名琴中题刻数 量最多的一张琴。项底有琴名“松石间意”,落 款“吴趋唐寅”;并排有“绍圣二年东坡居士”,印 章“坡仙琴馆”。绍圣二年即 1095 年。其下有“明 月入室,白云在天。万感皆息,琴言告欢。飞飞 去鸟,涓涓流泉。临风舒啸,抚松盘桓。消忧寄 傲,息焉游焉。允明”;“月明千里,清风七弦。潜 蛟飞舞,孤鹤蹁跹。步虚天上,遗响人间。嫋嫋 独绝,飘飘欲仙。澂明”;“风瑟瑟,云冥冥。鹤起 舞,龙出听。戛绿绮,登紫庭。歌且和,招仙灵。沈周”;“吴郡石渠,偕黄文同叔、其小阮饮鱼、张子研孙、予弟芝孙、寿门同观”;“沈子竹宾、家兄 锥庵、陶溶同观”;“晨飚夕澍,假物喻思。无言 之言,情不能已。张灵”;“琴之为先圣所作,可 以消忧,可以寄乐。如风人(入)松,如泉奔壑。如云在天,如鸟择木。或抚三终,或吟一曲。淑 性怡情,云和所独。雁门文彭”;“长洲张金和 观”;“隺槎山民程庭鹭”;“松涛澒洞,石壁嶙 峋。蛟龙出水,鸾鹤下云。雅宜山人”(封三 ∶ 2 ;图二、一三 ~ 一七)。
以上诸家,除苏轼外都是明清吴地一带的 书画家。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 上,这在古琴中极其罕见。据其上“坡仙琴馆” 印章, 此琴曾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 ( 1811~ 1889 年)所藏,“坡仙琴馆”是怡园中专门收藏苏轼琴的建筑。该琴形体浑厚,制作精美,断纹 漂亮,题咏众多,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[5] 。
琴名 “松石间意”, 出典于 《宋书·肖思话 传》:“(肖思话)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,中道有盘 石清泉, 上使于石上弹琴, 因赐以银酒锺,谓 曰:相赏有松石间意。” [6] 后人常以“松石间意” 为诗名、画名等。
4. 蜀王“霜钟”琴
该琴通长 119.5 、隐间 110.4 、肩宽 18.8 、肩 厚 5.3 、尾宽 14.7 、尾厚 5.3 厘米。仲尼式,面桐 底梓,瓦灰胎。通体黑漆为重髹,琴面无断纹, 漆面开裂,琴底面漆下现小蛇腹断。蚌徽,檀木 岳、尾、足。池沼皆长方形,腹内纳音凸起,中间 一道圆槽,槽宽 2.5 、深约 3 毫米。
琴底项部篆书“霜钟” 2 字,龙池下阴刻一 5.9 厘米见方的篆书印章“蜀藩之宝”;凤沼上方 刻隶书“随公珍玩”,其下有一阴刻小印章,模糊 难辨,或疑为“随公”二字(图五、六、一八 ~ 二〇)。
蜀中自古是良琴出产之地。唐代李绰《尚 书故实》载:“蜀王尝造千面琴散在人间。蜀王 即隋文之子杨秀也。” [7] 是关于蜀地大量造琴的 最早记载。到了唐代,蜀地出了一个以斫琴著 名的雷氏家族,自盛唐至中唐,一百多年间数 代人中出了九位制琴高手, 所制琴称为 “雷 琴”,是琴中极品,当时即受琴人看重。唐权德 舆有《崔四郎协律以诗见寄,兼惠蜀琴,因以酬 赠》诗,其中曰:“白雪缄郢曲,朱弦亘蜀琴。”可 见其时蜀地斫琴之风甚盛。
明代藩王多寄情于文学艺术间,好音乐琴 学者甚众,如宁、衡、益、潞诸王俱雅好琴艺,多 制琴以传世,称四王琴,为后人所珍。我馆也藏 有益王、潞王琴各一张。但自来未见有蜀王好 琴的记载,琴界也无人知晓有明蜀王之琴。据 记载, 明代蜀王中不少人雅好文学艺术,《明 史》谓:“自椿(第一代蜀王名)以下四世七王, 几百五十年,皆检饬守礼法,好学能文。”严福 按语则曰:“一时诸王文学以蜀为冠。” [8] 从该琴 的制作工艺看, 蜀王琴比四王琴有过之无不 及,确是一张良琴,更是一件孤品。
5. 张敬修制琴
此琴通长 122.3 、隐间 114.5 、肩宽 19.8 、肩 厚 5.8 、尾宽 12.9 、尾厚 5 厘米。无名。仲尼式,面 底皆桐,鹿角胎。栗壳色漆,面呈小蛇腹断,底 有零星蛇腹断。蚌徽,象牙轸五,上带绒剅,檀 木雁足,足底刻为五边梅瓣形,为后配。长方形 池沼,纳音微拱。
龙池内纳音两边阴刻“崇祯癸未张敬修为 君重词兄制”。龙池纳音中自右至左刻字三行:“同治癸酉秋,友人以旧琴见赠。观其纹,洵虵 蚹断,心知其为……崇祯癸未字,识历世殆二 百余年矣,可不宝诸。特修藏之,待铭(?)…… 忠州秦氏芃生志……”凤沼内刻:“光绪丁丑文 水罗 □□ 重修。”(图七、八、二一、二二)
此琴经过重修,漆色光亮,有多处修补痕, 但整体尚属完整,断纹也从漆下透出。从龙池 内“崇祯癸未张敬修……制”可知此琴为明末 所制。明末吴中张氏一门多出斫琴名家,留下 姓名的有张敬修、张顺修、张濬修、张敏修、张 季修、张慎修、张宾修、张靖修、张逸等,所制琴 人皆宝之。
此琴系张敬修特为“君重词兄”斫制。君重 为吴仁度的字,吴又字继疎,金溪(今江西金 溪)人。据《明史·吴悌传》载,吴仁度为万历十 七年( 1589 年)进士,历官吏部主事、南京刑部郎中、太仆少卿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、兵部右 侍郎、工部左侍郎等。天启五年( 1625 年)被魏 忠贤勒令致仕,寻卒。著有《吴继疎集》十二 卷 [9] 。后人多据《明史》“寻卒”字样,认为吴仁度 卒年应在 1625 年之后不久。而据此琴刻款,崇 祯癸未( 1643 年)他尚在世。据四库本《江西通 志》卷五十五,吴仁度于万历十三年( 1585 年) 中乡试,推测此时他的年龄最小也应有十七八 岁,则其生年应在 1568 年以前 [10] ,寿至七十五 岁以上。
龙池纳音中间为清同治癸酉( 1873 年)忠 州秦芃生所刻的题记。秦芃生名家棫,字槱 卿,号芃生,忠州(今重庆忠县)人,晚清藏书 家,曾任清通议大夫,是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 玉族中后人,曾于 1911 年在忠县鸣玉溪上为 秦良玉建家祠 [11] 。据此铭,该琴原为秦氏所 藏,重修者是文水(今山西文水)人罗某,其名 漫漶难识。
6. 杨少五修琴
此琴通长 118.5 、隐间 108.1 、肩宽 19 、肩厚 4.45 、尾宽 15.3 、尾厚 4.45 厘米。无名。桐木制, 鹿角灰胎。枣红漆。蚌徽,檀木岳尾,瓜棱形玉 石足。池沼皆为长方形,内有长方台形纳音。龙 池内纳音右侧墨书楷书一行:“中华民国三十 六年岁次丁亥仲春月”;纳音左侧墨书一行:“四川重庆杨少五重修于天风琴社”。凤沼纳音 上墨书“黄钟” 2 字。腹内字皆自琴尾至琴首方 向排列(图九、一〇、二三 ~ 二五)。
鉴定组定此为清琴。重修者杨少五( 1895~ 1959 年), 名世华, 是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琴 人、实业家。其父杨良臣(字庭五)、其子杨次乾、 其女杨清如皆擅古琴。1955 年,杨少五因事获 刑,其所藏古琴 25 张及一批文物被没收,并拨 交重庆市博物馆 (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) 收藏至今 [12] 。
天风琴社为 1945 年 2 月杨少五与来渝的 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共同发起组织,徐元白任 社长。参加者除本地琴人外,还吸收了一批在 渝的外地甚至外国琴人, 也包括一些社会名 流,如于右任、冯玉祥、高罗佩、毕铿 [13] 等。